【BCU名師中國行回顧】Andrew Kulman教授:用幽默與創意點亮設計之光,深度解析英國視傳前沿
上周,AIVA埃瓦國際藝術教育(伯明翰城市大學中國預科中心)榮幸地見證了伯明翰城市大學視覺傳達研究生課程主任、知名插畫家與設計師Andrew Kulman教授的精彩中國之行!Anddrew教授帶著BCU前沿的設計理念與實踐經驗,先后造訪了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及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滬上設計學子們帶來了一系列啟迪思維、干貨滿滿的講座與互動。
Andrew教授的講座主題量身定制,精準覆蓋不同院校學子的興趣與需求:
在上海理工大學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主題聚焦于 “Designing with Humour: A Universal Language” 。教授深入探討了幽默元素如何跨越文化界限,成為強大的視覺溝通工具。他通過大量國際案例,展示了幽默如何巧妙地傳遞信息、引發共鳴、并讓設計作品更具記憶點和傳播力。教授強調:“幽默是設計界的通用語言,它能瞬間拉近人與設計的距離。”
上海理工大學講座現場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講座現場
在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主題為 “My Creative Life: Approaches to Visual Communication” 。教授分享了他個人豐富的設計生涯經歷、項目背后的思考過程以及視覺傳達的多元實踐方法。這不僅是一場專業分享,更是一部生動的“設計師成長啟示錄”,激勵同學們探索屬于自己的創意路徑。
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座現場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座現場
Kulman教授的講座絕非單向輸出。他精心設計了互動游戲環節,引導在場學生進行創意發散。同學們積極參與,腦洞大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了BCU所倡導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互動不僅點燃了現場氣氛,更讓抽象的創意方法論變得可感、可觸、可實踐。
AI沖擊設計行業,我們如何應對?
教授觀點:AI是強大的工具(Tool),而非取代者(Replacement)。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原創概念、批判性思維、情感共鳴和敘事能力。他鼓勵同學們積極學習AI工具,將其融入工作流,提升效率,但更要專注于培養AI無法替代的人類獨特創意與審美判斷力。“駕馭工具,而非被工具定義。”
創作陷入瓶頸,靈感枯竭怎么辦?
教授建議:走出工作室!
觀察生活(Observe Life),接觸不同文化(Experience Diverse Cultures),閱讀(Read Widely),跨界交流(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嘗試新媒介(Experiment with New Media)。他強調了速寫本(Sketchbook)的重要性,鼓勵隨時隨地記錄想法,即使是不成熟的碎片。有時,“限制(Constraints)”反而能激發意想不到的創意。
申請英國留學,作品集如何脫穎而出?
教授強調:展示思考過程(Show Your Thinking)!
作品集不僅是最終成果的展示,更要清晰呈現你的研究(Research)、構思(Ideation)、實驗(Experimentation)、發展(Development)和反思(Reflection)過程。展現你的獨特性(Uniqueness)、熱情(Passion)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Solving Ability)。

行程中,Kulman教授還特別受邀參觀了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的學生3D模型打印創業項目工作室。周副院長熱情接待并詳細介紹了學生們的創新項目。教授對同學們將前沿技術與設計創意結合、勇于探索創業路徑的精神表示贊賞,并給予了寶貴的實踐性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