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首飾的故事【第十八集】

Lisha ● 2020.07.08

以下文章來源于當代藝術與我 ,作者Lisha

首飾作為藝術的分支

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想要更好的理解當代首飾

就不得不先了解當代藝術

而想要看懂當代藝術

就得先大概知道藝術的發(fā)展歷程

所以藝術史看似與當代首飾毫無關聯(lián)

但事實上它們密不可分

 《藝術的故事》

《藝術的故事》

《現(xiàn)代藝術150年》

“藝術與首飾的故事”微信連續(xù)劇后半段

將引用《藝術的故事》以及

《現(xiàn)代藝術150年》作為基礎

再加上筆者對于西方首飾史的整合

希望給大家?guī)磉B貫清晰且生動有趣的介紹

特別感謝《藝術的故事》的作者E. H. Gombrich

以及中文版翻譯者范景中和校對人楊成凱

還有《現(xiàn)代藝術150年》的作者Will Gompertz

以及中文版翻譯者王爍和王同樂

在此強烈推薦對藝術史感興趣的觀眾閱讀原著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

建議藝術愛好者前往博物館觀賞原作

18. 后印象派:拓展領域

1880-1906

19世紀常被認為是藝術發(fā)展興旺的時期,

人們的生活越發(fā)時髦便利,

大批量機制品的出現(xiàn)讓手工藝品成為奢侈。

19世紀末法國興起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體現(xiàn)了當時部分藝術家新的訴求,

有人采用新型材料和裝飾進行實驗,

試圖展現(xiàn)新的觀念與建筑樣式,

其中包括鐵和玻璃的使用以及曲線裝飾的出現(xiàn)。

巴黎的地標性建筑物埃菲爾鐵塔

便是當時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產(chǎn)物。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Eiffel Tower

1887-1889

印象派和保守派的目標都是表現(xiàn)自然,

只是他們的表現(xiàn)方式與主題大不相同,

當時許多藝術家以印象派為起點,

再以各自的方式走向不同的終點。

羅杰•弗萊在1910年首次使用“后印象派”

作為倫敦格拉夫頓美術館的展覽名稱,

歷史告訴我們這場展覽的標題過關了,

但是展覽卻沒有。

與之前印象派的遭遇相類似,

展覽一開幕就受到猛烈抨擊,

許多人質疑“那也能稱為藝術?”,

但也有人十分認可這場展覽,

其中包括藝術家鄧肯•格蘭特、

女藝術家瓦內薩•貝爾

以及她的作家妹妹弗吉尼亞•伍爾夫。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The Potato Eaters

1885

文森特•梵高作為表現(xiàn)主義的先鋒,

活著的時候幾乎無人知曉,

而如今他的故事已經(jīng)家喻戶曉 。

梵高出生于荷蘭一個新教牧師家庭,

叔叔是藝術經(jīng)紀公司的合伙人,

16歲時他便在叔叔的公司里當學徒,

后來還被派往國外的分支機構任職。

之后他的弟弟提奧也進入了該公司,

兩人經(jīng)常互相寫信聊人生談理想。

梵高對基督教與《圣經(jīng)》越發(fā)著迷,

對藝術交易的物質主義本質日益感到幻滅,

直到被公司解雇。

之后在提奧的建議與支持下

梵高開始試圖成為一名藝術家,

上圖《吃土豆的人》是他較為早期的作品。

畫面中有五個人圍在小房間的桌子周圍,

上方有一盞昏暗的油燈,

通過微妙的用色以及對手指的細節(jié)描繪,

展現(xiàn)農民生活的卑微與食不果腹的境遇。

梵高將這幅畫寄給他的弟弟提奧

并在提奧的建議下于1886年前往巴黎,

在巴黎梵高第一次見到了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

這令梵高眼前一亮。

他也想像印象派藝術家那樣進行創(chuàng)作,

用破碎、暗淡的色調來協(xié)調極端的殘酷,

用強烈的情感與色彩代替平淡無奇的和諧。

他從日本木版雕刻和法國印象派中獲得啟發(fā),

想用直接而強烈的效果帶給人快樂和安慰,

創(chuàng)作出更為純真的藝術。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Bedroom in Arles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Bedroom in Arles

1888

在提奧的建議下他選擇去法國南部調整狀態(tài),

并在阿爾勒的陽光下獲得第二次頓悟。

他深陷對于繪畫的狂熱中,

在14個月中完成了200多幅作品,

其中包括上圖的《寢室》。

畫面中的顏色、構圖、光線、氛圍和家具

都給人以放松休息的感覺,

他所向往的日本版畫的單純與美麗、

明晰和簡潔在這幅畫中得以呈現(xiàn)。

他結合厚涂法與濃墨重彩,

使畫面更具表現(xiàn)力和戲劇性,

連顏料本身都成了畫面的一部分,

仿佛雕塑一般具有三維的立體感。

他對客觀事物進行夸張、重塑與改變,

只為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主觀感受,

使虛構的畫面更為真實,

這也促成了表現(xiàn)主義的出現(xiàn)。

El Greco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of the Apocalypse

El Greco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of the Apocalypse

c. 1608-14

早在梵高出生三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

就有藝術家試圖表現(xiàn)類似的效果,

他叫作埃爾•格列柯,

第十二集中曾介紹過上圖他的作品。

他和梵高都信教且不喜歡物質主義,

都選擇去異國他鄉(xiāng)尋求靈感與支持,

他們的畫面都通過拉長且扭曲的形狀、

大幅度的縮略以及非真實的顏色

來展現(xiàn)強烈的情緒與深刻的表現(xiàn)性。

只是埃爾•格列柯偏向神秘高貴的宗教主題,

而梵高更側重現(xiàn)代生活的真實經(jīng)歷與感受。

Edvard Munch  The Scream

Edvard Munch

The Scream

1893

梵高逝世三年內,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模仿梵高,

通過“扭曲”形象的方法傳遞內心深處的情感,

創(chuàng)作出上圖表現(xiàn)主義的經(jīng)典畫作《吶喊》。

畫中人物扭曲的面部表情充滿驚嚇與懇求,

畫面背景與配色同樣扭曲且強烈,

讓人深感對未來世界的恐懼與焦慮。

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Pope Innocent X

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

Pope Innocent X

1650

Francis Bacon  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Francis Bacon

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1953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

“繪畫是將人的精神系統(tǒng)投射到畫布的一種方式。”

在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創(chuàng)作60年后,

培根將人類的痛苦與世界的可怖表現(xiàn)到極致。

他根據(jù)上方左圖《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

為研究對象創(chuàng)作出包括右圖在內的一系列作品。

左右兩幅畫相隔300多年,

畫面如真相般觸目驚心,

將教皇的殘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985年,培根創(chuàng)作出下方右圖《向梵高致敬》,

他以左圖梵高的《去往塔拉斯孔路上的畫家》

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贊頌梵高的作品,

可見梵高在他心中的重要意義。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The Painter on the road to Tarascon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The Painter on the road to Tarascon

1888

 

Francis Bacon  An Homage to Van Gogh

Francis Bacon

An Homage to Van Gogh

1985

《去往塔拉斯孔路上的畫家》在戰(zhàn)爭中被毀,

畫完這幅畫之后兩年,

剛滿37歲的梵高死于兩天前

他朝自己胸部開槍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

數(shù)月后,他的弟弟提奧也去世了,

而這一切也許和梵高的老朋友高更脫不了干系。

Paul Gauguin  The Vision after the Sermon

Paul Gauguin

The Vision after the Sermon

1888

有人說他是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的剽竊者;

有人說他是玩世不恭、以自我為中心的陰謀家;

有人說他是勇敢的象征主義藝術家,

他是保羅•高更,曾是一名股票經(jīng)紀人。

1882年股票市場垮塌后,

兩手空空的他立志要成為一名藝術家,

拋開印象派藝術家嚴格遵守的自然主義信條,

憑借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

上圖《布道后的幻象》是高更較為早期的作品,

作品結合現(xiàn)實生活與神圣幻象,

描繪了一群婦女圍觀雅各與天使搏斗的場景。

高更將大片的青草地畫成鮮亮的橘紅色,

斜穿畫面的樹干正好將現(xiàn)實與幻象分開,

畫面看似真實卻又及其夢幻,

充滿隱晦的象征含義與寓言性。

藝術家為了加強戲劇性而選擇放棄真實,

使得抽象表現(xiàn)主義更加具有象征性與表現(xiàn)力,

這也成為了原始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先導。

Paul Gauguin  Why you are angry?

Paul Gauguin

Why you are angry? 

1896

高更確信物質主義是邪惡的,

他開始厭惡印象派樂于描繪的“現(xiàn)代生活”,

認為印象派藝術家過于理性且缺乏想象力。

為了擺脫“文明”的影響,

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寧,

為了創(chuàng)作單純的藝術,

為了在質樸的自然中感受最原始的生活,

他決定拋妻棄子,孤身一人前往塔希提島。

島上充足的陽光以及獨特的風土人情

使高更得以自由使用現(xiàn)代繪畫技巧

表現(xiàn)最為原始的異國情調,

他固執(zhí)且矛盾,

卻畫出了當?shù)厝瞬恢O世故的天真。

高更曾和梵高一起在阿爾勒進行創(chuàng)作,

他們都喜歡通過夸大或篡改自然色彩,

以及大面積使用純色色塊,

讓畫面具有裝飾意味且風格鮮明。

上圖是他第二次去塔希提時繪制的作品,

畫面以六名當?shù)貗D女以及自然風光為主題,

高更將自己看作是島民的捍衛(wèi)者,

樂于傳達當?shù)貑渭兊娘L土人情與自然風光,

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入侵,

小島純樸的氛圍被快速腐蝕和破壞,

上圖《你為什么生氣?》體現(xiàn)了他的悲憤。

正如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一樣,

高更具有通過獨特的方式

傳遞普遍理念和情感的能力,

并且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標志性風格,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觀眾進行對話。

他的畫面用色鮮亮,對比鮮明,

畫面背后隱藏的憂郁和創(chuàng)傷

使得作品既復雜又純粹,

正如藝術家本人一樣矛盾。

高更試圖反抗印象派,

使藝術回歸想象的王國,

他為梵高帶來痛苦與折磨,

卻又和梵高一起為表現(xiàn)主義打開新的大門。

Georges Seurat  Bathers at Asnieres

Georges Seurat

Bathers at Asnieres

1884

如何通過藝術這種模棱兩可的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建立秩序與穩(wěn)固?

這是許多藝術家試圖解決的問題,

也是一直困擾喬治·修拉的問題。

他像梵高一樣認真且更為理性,

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突破印象派的枷鎖。

他和高更還有梵高都是英年早逝,

年僅31歲就被懷疑死于腦膜炎,

但也有人說他是死于工作過度。

他玩命般工作,對所有事情都非常認真,

躲避城市的喧囂,神秘且反社交。

比起印象派對于稍縱即逝的瞬間的捕捉,

修拉更想要抓住永恒,

他像是有強迫癥一般

想要為印象派帶來秩序與紀律。

1884年,24歲的修拉創(chuàng)作了上圖

2x3米的巨幅作品《阿尼埃爾的浴場》,

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畫面描繪一群勞動者和年輕男孩

在一個溫暖的夏日于塞納河邊休息的場景,

與印象派的朦朧相比,

修拉的畫面更加清晰寫實,

卻具有某種獨特的氛圍。

他將人物分成輪廓分明的幾何形狀,

使用紅、綠、藍、白四個顏色,

以點的方式作畫,

每個點的位置仿佛機器一般精準,

看似死板,卻為畫面帶來無限活力,

這幅畫也成就了著名的點彩法,

一種將純色顏料點施于畫布上的作畫方式。

修拉想要了解不同顏色的特性

以及它們如何在畫布上相依共存,

從1704年《光學》到1810年《顏色理論》,

再到1839年《顏色對比原理》,

他研讀各種顏色理論并試圖用自己的方式

將前輩大師們的精準與印象派

對顏色和現(xiàn)代生活的研究相結合。

他擯棄印象派即興的畫法,

將顏料細致地點在畫布上,

并在它們之間留下縫隙,

通過白色背景的反射增加顏色周圍的光芒。

早在五百年前達·芬奇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一奧秘,

他喜歡用白色顏料打底,

再在上面薄施水彩作畫,

從白色底襯上反射出的光線

讓畫面看起來仿佛內在發(fā)光一般神秘。

Georges Seurat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le de la Grande Jatte

Georges Seurat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le de la Grande Jatte

1884-1886

修拉自此完善了他的點彩之路,

他先在畫布上涂一層亮白打底,

然后用純色顏料點出極度簡化的圖像,

再由觀眾的眼睛將這些顏色調和在一起。

畫面不僅璀璨奪目,

還會隨著觀眾的移動搖擺晃動,

呈現(xiàn)出波光粼粼的景象。

上圖是25歲的修拉創(chuàng)作出的巨幅作品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

體積約為2x3米見方,

主題依然是19世紀后期現(xiàn)代城市的生活場景。

構圖簡潔和諧,

使用大量幾何圖形和大塊陰影,

使得人物仿佛雕塑一般“僵硬”,

色彩平衡,溫暖寧靜,充滿活力。

有些迷人,甚至有些迷幻,

他的作品里仿佛隱藏著某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靈魂,

甚至有些當代,

那些圓點仿佛一個個像素般

預示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數(shù)字時代。

Paul Cézanne  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peaches

Paul Cézanne

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peaches

1905

第四位后印象派藝術家,

也是這群人中最年長,最古怪的一位,

從印象派到抽象派,

他也許是整個現(xiàn)代運動中最偉大的藝術家。

他放棄巴黎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

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qū)的艾克斯附近

度過了近四十年與世隔絕的生活,

不斷觀察研究當?shù)鬲毺氐娘L景,持續(xù)作畫,

堅定不移地為藝術奉獻全部,直到生命終結。

他是保羅·塞尚。

當不同的人觀看同一風景的時候,

很有可能會獲得截然不同的感受。

因為我們總會在無意識中帶入個人經(jīng)歷與喜好,

所以我們真正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事物。

除了主觀感受,

能夠影響事物形象的還有客觀角度,

觀看時的光線、周圍環(huán)境、移動的視角等等,

這些都會影響最終畫面的呈現(xiàn)。

所以如何對主題進行嚴密觀察

并將其真實地反映在畫布上

成為一直困擾塞尚的問題,

他不斷地問自己:“這是我所看見的嗎?”,

卻始終沒有答案,

直到有一天他意識到“眼見不一定為實”。

于是他推論由于人類具有雙眼視覺,

所以我們看到的應該至少是同一物體的兩個視角,

可是透視法出現(xiàn)后繪畫都是單視角且靜止的產(chǎn)物,

仿佛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完全不會歪頭眨眼,

可以像機器人一樣一動不動地進行觀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在平和穩(wěn)定的構圖中同時達到

色彩的飽和與造型的堅實,

塞尚選擇放棄透視法和繪畫的“正確性”,

表現(xiàn)從兩個不同角度看到的同一物體。

以上圖《有蘋果和桃子的靜物》為例,

他從多個角度觀察再統(tǒng)一構圖,

從平視和俯視兩個角度繪畫桌子和水罐,

雖然畫面扁平且缺乏空間感,

物體看上去歪七扭八,仿佛隨時會落下,

但可以呈現(xiàn)不同角度的綜合體,

從而達到更加真實的效果。

他認為畫面的整體比各個組成部分更重要,

每個物體就像是一個個音符,

每一筆都需要相互協(xié)調,

才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韻律且豐滿誘人的畫面。

Paul Cézanne  Mont Sainte-Victoire

Paul Cézanne

Mont Sainte-Victoire

1887

塞尚作為一名半保守半革命的藝術家,

認為所有畫家都應該全身心投入對自然的研究,

進入所觀察事物的內部,

再將主觀感受有邏輯地表現(xiàn)出來。

可是每當他解決一個問題,

就又會面臨一個新的問題,

這種無止盡的探求常常使他陷入迷茫

以及不斷的自我懷疑當中,

但他始終不愿屈服。

1886年,塞尚的父親去世,

這使他獲得大筆遺產(chǎn)以及艾克斯的房產(chǎn),

還有寧靜的生活。

上圖描繪的是他家鄉(xiāng)附近的圣維克多山,

他將建筑、樹木、山巒縮減為一系列幾何圖形,

試圖畫出更加堅實、持久的畫作。

畫面最前方的樹干通過”視角轉換”,

將場景和顏色重疊、整合,

從而融合時間與空間,

這一技巧之后為立體主義所用。

塞尚試圖用新的方式連接過去的藝術,

卻同時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他死于1906年,享年67歲,

他堅定不移地自我放逐,為藝術傾其所有,

他說的話越少,向人們表達的就越多。

1907年,巴黎秋季藝術沙龍舉辦了塞尚紀念展,

許多前來觀展的年輕藝術家幡然醒悟,

開始意識到現(xiàn)代世界的淺薄,

并試圖回歸更加原始的藝術。

Alphonse Mucha  Gismonda

Alphonse Mucha

Gismonda

1894

新藝術時期人們重新開始重視畫面的裝飾性,

喜愛流暢的曲線與悅目的圖案,

新型招貼畫、插畫和廣告藝術應運而生。

上圖捷克藝術家穆夏創(chuàng)作的海報

在當時掀起了新的流行與時尚,

就連100年后《百變小櫻》里

庫洛牌的畫風也受其影響。

后印象派的四位藝術家對現(xiàn)代藝術影響深遠,

修拉與點彩派,

梵高與表現(xiàn)主義,

高更與原始主義,

塞尚與立體主義,

現(xiàn)代藝術運動就此走向更加多元的道路。

Jewellery Design by Alphonse Mucha

Jewellery Design by Alphonse Mucha

新藝術運動對藝術與設計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涉及平面、服飾、建筑、家具等多個領域,

更重視有機且自然的裝飾風格,

強調手工藝與新的材料和技術的使用。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跨界設計,

慕夏也是其中一位。

上圖是他的首飾設計圖稿,

同樣使用自然與女性元素

加上大量流暢隨性的曲線,

細膩且優(yōu)雅。

Comb  Horn, mother of pearl, gold and diamond  Lucien Gaillard

Comb

Horn, mother of pearl, gold and diamond

Lucien Gaillard

c. 1900

除了大自然中各種植物與動物的樣式,

自然周期的生死循環(huán)也是常見的主題,

衰亡與重生周而復始,

大自然蘊含諸多神奇奧秘與深刻含義,

引起藝術家的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上圖的枯葉形發(fā)簪以植物的衰亡為主題,

以黃金作葉,牛角作托,鑲嵌珍珠與鉆石,

具有強烈的仿真效果和直觀感受。

Brooch  Gold and enamel  Georges Fouquet  1901

Brooch

Gold and enamel

Georges Fouquet

1901

琺瑯作為首飾制作中常用的工藝之一,

除了之前介紹過的掐絲琺瑯(Cloisonné),

還有上圖使用的透光琺瑯(Plique-à-jour)。

透光琺瑯又稱空窗琺瑯,

起源于公元6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由于難度較高,成品率較低,

直到19世紀才逐漸被廣泛使用。

通常是先在鏤空的金屬坯胎下墊片,

再填入無色或彩色透光釉料,

進行多次填充和燒制直至完全填滿,

最后除去墊片,磨平拋光,

形成琉璃般的光亮效果。

上圖的胸針使用黃金勾勒出造型輪廓,

再用有色琺瑯覆蓋在金屬框架上,

并在部分鏤空處填充了透光琺瑯,

造型生動流暢,做工細致且富有層次感。

Comb  Turtle shell, gold, opal, amethyst and diamond  Georges Fouquet  1899

Comb

Turtle shell, gold, opal, amethyst and diamond

Georges Fouquet

1899

出于對色彩與造型的獨特追求,

新藝術運動時期開始大量使用半寶石,

其中包括蛋白石、月光石、瑪瑙、綠松石等等,

還有一些有機材料的使用,

如牛角、龜殼、珍珠等等。

上圖蝴蝶造型的發(fā)簪,

使用龜殼作為主要材料,

鑲嵌金絲勾勒輪廓,

再嵌上不規(guī)則形狀的蛋白石,

以及少量紫水晶和鉆石加以點綴,

突出其色彩斑斕的夢幻效果。

Brooch  Gold, glass and enamel  René Lalique  c. 1905

Brooch

Gold, glass and enamel

René Lalique

c. 1905

昆蟲既可以展現(xiàn)生機,也可以表現(xiàn)夢幻,

除了蝴蝶,蜻蜓也是常見的昆蟲造型之一。

上圖的胸針造型獨特,

兩只蜻蜓捧著一個盾牌狀的透明琉璃,

其中暗藏著一個女性人物的面部造型。

幾乎用金屬完全還原了蜻蜓的構造,

使用透光琺瑯工藝突出翅膀的網(wǎng)狀結構。

琉璃的鑲嵌與造型融為一體,虛實相生,

細節(jié)刻畫到位,富有趣味性。

Bracelet  Gold, enamel, glass and chalcedony  René Lalique  c. 1900 - 1901

Bracelet

Gold, enamel, glass and chalcedony

René Lalique

c. 1900 - 1901

上圖的手鐲看似平淡無奇,

放大后才能看到其中暗藏的細節(jié):

四只透明的貓頭鷹正站在樹枝上看著我們。

不規(guī)則金屬框架加上透藍的琺瑯覆蓋,

就連對稱鑲嵌的瑪瑙都是淡藍色的,

頗有一種冰雪奇緣的感覺。

雖然手鐲的連接方式和開關較為簡單,

但設計獨特,別有一番趣味。

Comb  Horn, gold, enamel and amethyst  René Lalique  1898

Comb

Horn, gold, enamel and amethyst

René Lalique

1898

相較之前若隱若現(xiàn)的貓頭鷹,

上圖的公雞頭可謂是十分逼真了。

鱗片狀的金屬鏤空加上少量藍色空窗琺瑯,

嘴里還嵌著一塊紫水晶,

看上去既兇悍又霸氣。

Brooch  Gold and enamel  René Lalique  1898-1899

Brooch

Gold and enamel

René Lalique

1898-1899

上圖纏繞的蛇形胸針讓人不禁想起

古希臘神話中的蛇發(fā)女妖Medusa。

九條蛇相互纏繞,

造型左右對稱,顏色統(tǒng)一,

中間的蟒蛇向正前方張開血盆大口顯得格外兇狠,

僅使用黃金和琺瑯便將蛇的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

Buckle  Silver and ivory  René Lalique

Buckle

Silver and ivory

René Lalique

上圖魚形鎖扣使用深色的氧化銀制金屬框架,

鑲嵌帶有美人魚浮雕的乳白色象牙。

造型小巧精致,顏色對比強烈,

整體設計暗含敘事性,

仿佛在向我們講述某個神話故事。

Ring  Gold  Louis Aucoc  1899-1900

Ring

Gold

Louis Aucoc

1899-1900

上圖的戒指應該是由黃金失蠟鑄造而成,

失蠟鑄造作為鑄造工藝的一種,

由于其成品精準、成本較低的特性,

常被使用于首飾制作中,

尤其適合仿生或是體現(xiàn)富有立體感的造型。

其缺點是實心蠟模鑄造出的金屬物體較重,

雖然也可進行適當?shù)奶涂眨に囕^為繁復,

且仍需留下一定的厚度以確保鑄造的完整性。

由于戒指鑄造后通常不需焊接其他零部件,

只需適當打磨拋光即可,

所以相較其他首飾種類較為便利快捷,

但仍需根據(jù)造型和整體效果選擇合適的制作方式。

上圖的戒指便十分適合使用失蠟法進行鑄造,

先在蠟塊上雕刻出造型和細節(jié)再澆鑄成金屬,

兩個相連的女性身體和兩朵盛放的花朵,

造型優(yōu)美且富有獨特的象征含義。

Pendant  Gold, chalcedony, enamel and pearl  René Lalique  1898-1899

Pendant

Gold, chalcedony, enamel and pearl

René Lalique

1898-1899

同樣適合用失蠟法進行鑄造的,

還有上圖吊墜的金屬部分。

女性的面部和身體作為柔美的象征

不斷出現(xiàn)在新藝術運動時期的首飾設計中,

流暢彎曲的曲線正如女性隨風飄動的秀發(fā),

底部可移動的珍珠使整個吊墜更加具有靈動性。

Pin  Gold and enamel  c. 1900

Pin

Gold and enamel

c. 1900

日本藝術和設計在歐洲風靡一時,

除了前幾集提到的日本版畫對歐洲繪畫的影響,

日本浮世繪對新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也影響深遠。

包括各種日式題材、用色,還有鍍錫金屬的使用。

上圖的發(fā)簪使用具有東方特色的琺瑯配色,

生動再現(xiàn)了東方傳統(tǒng)的龍頭造型。

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

表現(xiàn)主義依然是當代藝術的核心之一,

新藝術運動仍能賦予設計師新的靈感。

總有新的媒介和形式不斷出現(xiàn),

但追本溯源,總能感受一條隱形的繩索,

牽動著日后所有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的心。

下集預告:

原始的吶喊:原始主義&野獸派

RECENT EVENTS

近期活動
全部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h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刺激好大好爽视频| 在线视频国产99| 国产日产高清欧美一区|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丁香在线| а√最新版在线天堂| jizz.日本| 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夫妇交换俱乐部微信群|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免费大片av手机看片|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限乱码| 黑执事第二季免费观看| 男人的天堂视频网站清风阁| 日韩在线免费电影| 国内自产少妇自拍区免费| 国产三级自拍视频|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放| 深夜福利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国产真实乱了全集mp4|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福利视频| 福利体验区试看5次专区| 日本后进式啦啦啦动态|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亲胸揉胸膜下刺激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三极片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第二页| mm131嫩王语纯翘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