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干貨 | 三月八日,我們聊一聊首飾與女性主義
二十世紀初
以英國為中心發起的西方世界婦女參政運動
完全地體現了這個時期
女性對于平權的初步覺醒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代表“獨立女性精神”的首飾
應運而生
這批首飾既作為支持的標志,也作為對那些為這一事業做出犧牲的人的褒獎。
“在20世紀初的英國,女權運動的支持者決定使用綠色(Green)、白色(White)和 紫色(Violet)這三種顏色,作為她們為自己爭取政治權利的“旗幟”。
這些顏色的首字母暗示了一個縮寫詞,“Give Women the Vote(給女性投票權)” 同樣的,這些顏色也代表希望(綠色)、純潔(白色)和尊嚴(紫色或紫羅蘭色)。
當時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經常性穿著以這三種顏色為主的服裝,并佩戴胸針,來標志自己的主張和女權主義者身份,并且通過鼓勵婦女參政者協調他們的配飾,來傳播他們的從屬關系。
琺瑯胸針
倫敦博物館館藏
通過婦女社會和政治聯盟的籌款集市等場所,出售這類物品往往成為該運動的資金來源。這幾種顏色很快就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主要是女性)正加入到這場聲勢浩大,沒有硝煙的戰斗中。
電影《Suffragette》中,
就很好的還原了當時支持這項運動的女性服裝
▼
背景知識
一場女性選舉權運動游行
1908年于特拉加爾法廣場,倫敦
倫敦博物館館藏
Suffrage選舉權,字源為拉丁文單詞Suffragium,原意為選舉用的書寫板,也就是選票,后來引申為從政之意。
其實(英國)早期的選舉活動中,并沒有特別劃分出男女,也就沒有明確禁止女性投票。到了1832年,英國才開始在法律中加入了禁止女性投票的條款。
1872年,為女性爭取投票權的運動,開始獲得大量關注與支持,催生了后期有名的NUWSS全國婦女選舉權聯盟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
初期參與運動的人士都被稱為Suffragist,直到1906年,一位英國郵報的記者使用了Suffragette來代指所有參加婦女選舉權運動的女性參與者,從此,Suffragette就成為女性參政論者的正式名稱。
首飾也未曾缺席這場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許多人開始佩戴包含這三種顏色的首飾,并且,出現了勛章形式的胸針,作為參與這次運動的女性“斗士”們的獎勵。
1903年,Pankhurst 成立了婦女社會與政治聯盟(WSPU),這是一個要求全民投票選舉的組織,致力于“行動,而非言語”。
該團體被確定為獨立于政治黨派之外,并且經常反對政黨。它以人身對抗而聞名:其成員砸碎窗戶并毆打警察。Pankhurst,她的女兒和其他WSPU積極分子多次被判入獄,在那里他們進行絕食以換取更好的談判條件,但經常被強迫進食。
Holloway Prison Brooch
Holloway監獄胸針
銀及琺瑯
由Sylvia Pankhurst設計
用來授予因運動而入獄的WSPU成員
現由英國議會收藏
在Pankhurts的長女Christabel的領導下,WSPU與政府之間的對抗日益加劇。最終,該組織采用縱火作為戰術,而更溫和的組織則對Pankhurts一家大聲疾呼。
Emmeline Pankhurst
終于,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取消了對男子選舉權的財產限制,并允許30歲以上的婦女投票(有若干限制)。
這場運動當時,許多商家,無論是出于支持,或是因為商業目的,都踴躍加入這場綠、白、紫的盛會。
包括帽子、領帶、襪子和絲巾等等,人們急于將色彩戴上身,表達自己的訴求。
這場運動席卷了英國,甚至到達了部分其他國家——如果今日的我們未曾聽說過這個影響深遠的時尚運動,或許是因為當時仍然是黑白攝影的時代。
而首飾當中,綠色常常用祖母綠、橄欖石來表達,白色則多用珍珠、白珊瑚等玉石;紫色常用石榴石、碧璽、紫水晶等寶石。有時,這些顏色也會被簡單而色彩明麗的琺瑯所替代。
現如今,在歐美,尤其是英國的古董首飾店,常常能看到名為Suffragette Jewellery的專區,展示的清一色為綠、紫、白三色組成的首飾珠寶。甚至有首飾品牌,仍然持續推出以這三個顏色作為主軸的首飾系列,并以“Suffragette Jewellery風格”為其命名。
Lancastrian Jewellers的網店圖片
有部分學者認為,直接將包含這三個顏色的珠寶首飾與女性選舉權運動關聯是不嚴謹的。
確實這三個顏色的搭配,本身就有著浪漫并吸睛的特質。然而在這場運動當時,確實有高定珠寶品牌特意推出這樣的首飾來聲援這場運動,這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首飾與女性的關系,不止是資本主義和父權制社會下,夢露唱出的那首“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s”,體現了一個女人愿意被占有,但只能換取財產的刻板印象。
首飾也確實是女性的朋友,不僅因為在歷史長河中,它們曾成為女性被禁錮被物化的集合,更因為它們也見證著無數女性為自己生而為女所奮力抗爭的經過。
本文撰稿:Abigail Zheng
Pat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