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飾材料 | Recycled Goods 回收物品:重塑與復生
金屬是最常見的傳統首飾制作材料,然而,當代首飾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非傳統的材料去創作首飾;比如回收的硬幣、瓶蓋、老化的金屬配件、老舊毛巾、手提電話和洋娃娃部件。這些東西舍棄原本的功能,與柔和的色彩結合變成一件件項鏈、吊墜盒手鐲。這是一個緊張的回收過程。物品本來要被扔掉或者遺棄,藝術家們經過特殊的選擇讓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回到生活中。
Lisa Walker
你有沒有想過你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續性嗎?
環境意識以及與礦石開采和資源使用相關的問題,持續成為珠寶制造業關注的焦點。從礦石開采制造出的精美珠寶到日常物品的回收再利用,這是一個出于對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積極關注之心,以及對于設計的內在價值和材料的回收及循環利用價值的探討。
當我們提起再利用時,也不僅僅再局限于回收利用和一些多余的消費品,更多的首飾藝術家用賦予個人情感和時間價值的物件再創造。這些作品對于我們來說,記錄著時間流逝的痕跡和情感價值。在我們所處的轉瞬即逝的視覺主義社會中,提醒著我們更加關注并探索首飾背后的真諦和外延。
意大利首飾藝術家Barbara Paganin的作品大量地使用現有的物品來創作,通過主客觀時間關系的不斷交換,藝術家有效地檢驗了串聯起生活和每個人記憶的作品的價值。在《記憶》系列作品中,陶瓷動物、瓷娃娃、雕刻的象牙、森林、玻璃、出土、傳承和收集的舊照片的縮影與鞋子、衣服、日常使用的小工具和仿制寶石驚人混在一起。Paganin由此在作品中加持了層層的情感,在這個網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每一枚胸針,每一條項鏈都在訴說一個故事,情節由我們來填充。
Open Memory nº25 2011–2013, brooch,
oxidized silver, porcelain, coral, gold,
125 x 45 x 50 mm,
photo: Alice Pavesi Fiori
Barbara Paganin
“Courtyard”, Memoria Aperta Catarsi by Barbara Paganin
“《容器》是由屬于我過去生活的物體組成的,包括真實的瞬間和夢幻的瞬間。有些物品來自我父親的收藏,我從他那里繼承來的,有些是我個人收藏的一部分,這是多年來在眾多跳蚤市場和古董店收集的結果,不僅在威尼斯,而且在奧地利、英國和西班牙等國。”
——Barbara Paganin
Silences2012, necklace, oxidized silver, porcelain, resin, gold,
270 x 270 x 50 mm,Helen Drutt collection
Shades2012, brooch,
oxidized silver,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tourmalines, yellow opal,
110 x 110 x 40 mm, photo: Michele Zanin
BarbaraPaganin專注于提煉每一個物品的特征細節,然后她用獨特的方式重新解釋。在創作過程中,她既不是極簡主義者,也不是修辭家:她只是將自己對事物的個人“記憶”導入作品中,沒有過多的轉換,釋放了它們的本質。
Open Memory nº16 2011–2013,
brooch, oxidized silver, porcelain, miniature on ivory, gold,
95 x 80 x 35 mm, photo: Alice Pavesi Fiori
Jo Pond 出生于倫敦的Chiswick,目前在斯塔福德郡農村生活和工作。這位藝術家在伯明翰珠寶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是倫敦當代應用藝術學院的成員。她的作品曾在國際上展出,在慕尼黑的Schmuck、倫敦的V&A博物館、俄克拉荷馬州的普萊斯塔藝術中心、Galerie Rob Koudijs、阿姆斯特丹、Velvetda Vinci、舊金山和倫敦的當代應用藝術等展覽中展出。
Jo Pond
Glaxo Set
胸針
再利用鋼罐 鋼 鐵 銀 寶石
Jo Pond
A bit of blue (Brooch),
Repurposed steel tin, steel, citrine
Jo Pond
Fine Quality (Brooch),
Repurposed steel tin, steel, iron, diary pencil
“改造的錫罐頭,鋼,鐵,銀,寶石、家用烘焙工具,餅干罐和藥罐,常常成為戰爭時期女性居家角色的視覺意象。舊錢包取下的皮革與古舊的骨質代幣則隱喻了錢幣。這些對收藏家以外的一般人不再具有意義的物件,經過重置提供了新的敘事:告訴人們過去的女人的故事。
文字來自Lily Pond,娘家姓為Liberty自由。為了展示戰時的家庭生活,這些二戰時的文字和材料,經過了重置以求保有敘事性,而這些故事已無法僅用文字傳達。”
——Jo Pond
Jo Pond
Baking Tin and Grater Series,
Repurposed baking tin, citrine, 18ct Gold, Steel.
Jo Pond
Blinkered Tin Neckpiece,
Repurposed steel tin, iron, citrine
Jo Pond最新的首飾作品可以看作是復生的物品,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改變日常城市生活的遺跡。對紐扣、硬幣、罐子和鑰匙等材料元素進行修改和重新詮釋,同時為每件作品創造新的敘事,借鑒每件作品的工業遺產和獨特的過去。貴重金屬和寶石,如鉆石或珍珠,經常與這些現成物結合在一起,體現圍繞美和世俗、社會地位和等級或價值的視覺和概念。
Jo Pond
Associated Stigmas collection,
Repurposed Glasgow brush, silver, pearl, gold, mirror, steel.
Jo Pond
“使用現成物就像是用已經寫好的部分故事開始創作的過程。我能編排,做介紹和參與其中。我可能會在故事中添加或刪除臺詞,然后觀察他們是否對我真實,有時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仍然觀察和傾聽他們告訴我什么時候他們是舒服和合適的。我和每一個舞臺都有一種聯系,一種個人的聯系,一種歸屬感,一種不愿意放手或放棄的感覺,以及一種不舒服的享受。通過在照片中安全地捕捉到這些親密的瞬間,我得以再次介入,因為我能夠回憶起這種組合以及它所帶來的關系的本質。"
——Jo Pond
曾經旅居德國慕尼黑的新西蘭藝術家Lisa Walker在創作中有著明確的反動意識,她自覺地從文化與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掘影響力資源,研究被普遍接受的美學概念或創作模式與其它難得一見的或仍在尋找中的審美之間的差異。
Lisa Walker
Lisa Walker
Lisa Walker
抽象主義之父Wassily Kandinsky常說:“色彩是對靈魂的直接沖擊”。而色彩正是Lisa Walker首飾作品帶給觀眾最直觀的印象。這位自新西蘭的設計師明確地探索自己獨有的審美。她用非傳統的材料去創作首飾。
Lisa Walker
NECKLACE, 2016
leather, stuffing, thread, private collection (France)
Lisa Walker
Lisa1967年出生于新西蘭的惠靈頓,后畢業于Otago Polytechnic藝術學院的手工藝與設計專業。之后于慕尼黑藝術學院參加了一個珠寶的課程,并成為Otto Künzli教授的首席學生。1992年起,她在歐洲、美國與新西蘭參加各類展覽、工作坊和會議。她也繼續著自己的學習和創作。
Lisa Walker
Lisa Walker
Lisa對傳統概念的“美”沒有興趣,她希望作品可以激發觀者去尋找“意義”,去尋找超越表面的美。她在將近40年的當代首飾創作里使用各種各樣的材料與制作工藝。Lisa的作品有著一個“Pop”(通俗藝術)的靈魂,好似它們來自一個“過去的未來”,像1960年到1970年代間Technicolor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2001太空漫游》,還有伍迪艾倫導演的《傻瓜大鬧科學城》。Lisa通過作品有力而生動地對話,以此帶給珠寶首飾新的意義,也提供新的想法讓我們思考首飾到底可以變成什么樣子。
——Vogue DiPaola Aurucci,意大利
她探索了什么是可期待的,可接受的和可穿戴的邊界,以回應當下環境和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為此,她使用來自我們消費社會的廢料,然而,卻不作任何道德聲明。
記憶和歷史在當代首飾藝術家 Francis Willemstijn的作品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她強調作品的 “珍貴”不在于使用材料的內在價值,而是他們擁有的記憶。Willemstijn說,“這些材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其比鉆石更能帶給我歷史價值。” Willemstijn創作首飾傳達故事,使用過的材料是她靈感的直接來源。
Francis Willemstijn
“我的首飾幾乎大部分都是從歷史圖像中衍生出來的,從這些影像中解釋我自己當代的環境,將我的過去轉化成首飾,作為對大批量生產產品的回應。我創作獨特的不可復制的作品,運用不尋常、稀有的材料。我嘗試用時間和能量賦予廉價的材料以價值。在我眼中一片美麗的,破舊的、消耗殆盡的木頭,似乎比鉆石更珍貴。”
——Francis Willemstijn
Francis Willemstijn
Francis Willemstijn
Willemstijn認為快速消費文化和過度商業化不應是一種生活實際。人們應該思考為什么他們需要整櫥的衣服和鞋子。“我喜歡將帶有舊時光痕跡的鞋子拿給鞋匠修理,而不是扔掉再買一雙新的。我喜歡老祖母帶著補丁的床單。它們因常洗衣而變得非常柔軟。我對瘋狂的消費有很大的關注,大規模的生產讓自然無法持續,因為自然才是最美好的事物。”
Francis Willemstijn
Renee Zettle-Sterling
"物體所擁有的力量,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身體上經歷過的,都是壓倒性的,它所建構的意義永遠不會固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既是我們身體的延伸,也是我們的反映;我們通過使用這些個人裝備使我們的物質世界變得熟悉。我感興趣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是如何形成與儀式對象,家庭空間,日常活動的關系,通過探索它們的內在意義。改變、抽象、將一個對象與另一個對象并置,并將對象從熟悉的背景中剝離出來,使我能夠為觀眾創造新的意義和其他解釋的可能性。"
——Renee Zettle-Sterling
Renee Zettle-Sterling
Renee Zettle-Sterling
現代生活中,設計——作為時尚產業鏈的起點,對于原材料的選擇、生產制造的工藝、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與感受、甚至到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的回收處置方式,都起到了決定性影響,直接關乎時尚產品對社會和環境影響。越來越多的品牌和更多的設計師也開始關注更多與設計相關的可持續主題項目。
Renee Zettle-Sterling
除了首飾領域在關注在材料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也有很多服裝品牌以紡織品為材料尋求著突破。現代科技中紡織品的“再造”技術,有將回收的聚酯纖維織物以分子的標準進行分解,進行反復的制作,形成更高標準的原材料。即使經過反復的加工,最終的材料質量也不會下降,而且與從石油生產新的聚酯材料相比,這一過程減少了80%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善于留意生活中的物品,嘗試更廣泛地使用了材料和技術。或許這樣的方法也在設計和人類形態之間建立新的關系。
撰稿:Krystal 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