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間到海邊,Dezeen公布2021年度十大國內建筑設計,每個都想去!
2021年有哪些新建筑值得關注?
建筑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與精神?
怎樣將美學與功能更好地融合?
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設計雜志網站
Dezeen盤點了2021年Top 10的中國建筑
從山間到海邊、從鄉村到城市
設計師們將建筑與文化、自然、社區連結
以凝固的空間為人們生活創造更多可能
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01
“故鄉的月”儀式堂
山東,泰安
“故鄉的月”位于泰山余脈九女峰之上,落位經過反復推敲,不會遮擋前方與背后的山脈。“半月型”的建筑實體與水中倒影共同形成一個“滿月”。室內適度保留原始的山體及苔蘚,使之作為人與自然角力的證據,參與建筑的美學營造。
建筑師使用了石材、美巖板、超白玻璃、生態木板、水波紋鏡面不銹鋼等材料,在確保解決方案合理性、實現目標和空間功能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地融入自然。
圖文素材來源于袈藍建筑
02
桃屋
河南,修武
“桃屋”坐落于修武縣一片桃樹果林中,作為當地的兒童與社區活動中心投入使用。建筑師希望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用最微小的建筑改變當地教育資源、信息渠道隔絕和美學想象力的缺失。
粉色混凝土微型建筑被設計為一系列帶觸角的樹狀空間,向天空生長以獲取光與影,有的坐落在田間、有的在樹林中、有的從廢棄的村莊殘墻里生長出來......作為水劇場、桃屋和廢墟書屋等功能。
圖文素材來源于一樹建筑
03
楊麗萍表演藝術中心
云南,大理
藝術中心建筑在設計上繼承了傳統的陰陽學說。在水平緯度,戶外劇場為陽,室內劇院為陰,劇場巨大的滑門打開時,位于戶外劇場和室內劇場之間的“空”,成為整組建筑的中心、活動的中心、表演的中心。
屋頂作為陰陽分界,塑造了屋頂上下沐浴陽光與遮陽避雨屋頂的空間,反應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中國園林的“可游”之妙。
圖文素材來源于朱锫建筑事務所
04
山谷音樂廳
河北,承德
這座位于河北承德金山嶺的半室外音樂廳,經過4年的設計與建造,將于2022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是一座可以“看到”聲音的形狀,“聽到”寂靜的聲響的建筑。
建筑包含一個半室外音樂廳、幾處面向山谷的觀景平臺、一個朝向草坡的室外舞臺和音樂家工作室等少量室內空間,能承載室內樂、音樂節、舞蹈等不同形式的專業演出,也可用于獨處沉思或社區聚會。
建筑的形態是對場地的直接回應:上大下小的倒錐形的結構,既順應著山谷的形態,也以最小的足跡輕輕地落在山谷底部,將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少。同時,它也是音樂廳內部階梯狀觀眾席的外在表達。
圖文素材來源于OPEN建筑事務所
05
上海天文館
上海,臨港新區
2021年,上海建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博物館,整個建筑設計理念來源于天體的運動: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天象廳球體組成了建筑主體部分,同時也充當天文儀器,追蹤日月星辰運動軌跡,告知訪客對時間的認知源自于遙遠的星體。
陽光穿過天文館主入口處的圓洞天窗,會在地面形成光斑,隨著太陽的移動,光斑也會隨之移動,以記錄時間的流逝。整個圓洞天窗好似一個日晷,無時無刻都在捕捉光影,記錄時間。
圖文素材來源于Ennead 建筑事務所
06
云洞圖書館
海南,海口
云洞圖書館地處海口灣畔的世紀公園,包含書館和市民活動配套。洞型空間的層次和復雜性將空間一層層拉開,讓人們從熟悉的城市現實走近建筑,開啟一段新的時空之旅,也提供給讀者一個想象力的失重場。
建筑里外的孔洞,像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洞”,讓建筑與自然的邊界逐漸消隱。大小不一的孔洞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同時也實現了自然通風,為身處在常年炎熱環境的建筑“降溫”。
圖文素材來源于MAD Architects
07
平和雙語學校
上海,青浦
上海青浦平和雙語學校的校園設計由豐富的單體小建筑和景觀組成一個有機聚落,重新定義了現代教育機構的面貌。這些獨特的建筑類型中,既有立方體的教學樓、行政實驗樓,也有螺旋宿舍和自由形態的幼兒園。閱讀、體育和藝術作為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所對應的圖書劇場、運動食堂和藝術中心也成為這座校園的三座核心建筑。
運動食堂由兩個圓角的白色盒子組成,一個是體育館,一個是游泳池。它們漂浮在首層食堂透明的玻璃盒子上方。垂直的玻璃中庭可以觀察到各種活躍的運動。
圖文素材來源于OPEN建筑事務所
08
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與醫療服務站
上海,奉賢
位于上海奉賢區的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與醫療服務站,旨在成為“社會凝聚器”,連著沿河的浦南運河圍合成一個周圍新住宅社區交流聚集所需的公共場所與公園。
盡管鄰近密集的住宅大樓,該建筑富有的空間活力和開放性,吸引鄰里社區來到此處休閑、參與文化活動,而醫療站則服務社區人們的健康需求。
建筑師斯蒂文·霍爾表示,“在當前此刻,我們仍感受到新冠疫情對全球的影響,致力于文化和健康事業的建筑是一種社會責任。”
圖文素材來源于Steven Holl Architects
09
恒基·旭輝天地
上海,黃浦區
旭輝天地位于上海舊法租界馬當路和淡水路間,沿用并呼應了當地典型的梧桐樹、狹窄的街道和人居景觀環境等元素,以喚起市民對上海老城廂的記憶。
建筑在完美嵌入局部都市肌理的同時,以米黃色的外立面限定出了馬當路和淡水路的兩個入口。市民可以借此窺見內部的獨特光線和色彩,以及茂密蔥郁的植被。兩層的商業店鋪由數座小橋和道路相連,并被兩堵特制的花墻所圍繞。花墻上是種有不同植物的紅罐,營造了一個色彩豐富的環境。
圖文素材來源于讓·努維爾工作室
10
疊川麥芽威士忌酒廠
四川,峨眉山
酒廠的設計理念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二元性——流淌于自然的山水兩重。山代表力量與永恒,水代表流動與改變。山與水相互對立,又互相依存。
威士忌酒廠設有三座工業生產建筑,呈長方形,坐落于酒廠北側。屋頂線隨自然坡勢平緩下落,亦層層遞減,與緩坡相互平行。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靈感源自所處的地理環境。峨眉山當地回收的黏土瓦片,后拼貼成建筑的斜屋頂,建立在現代混凝土柱梁結構之上。平整土地過程中所產生的巨石,則被重新鍛造為酒廠的石墻。表現了如恩對于建筑的思考:建筑在“破壞—循環—再創造”之間的無盡演變。
圖文素材來源于如恩設計研究室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你最喜歡哪一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