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VA×ARTPASS | 是愛也,動太陽而移星群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說:“藝術是真正能夠驅動民眾敏感度、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工具。”
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選擇,也是塑造公民社會、完善個人品格的必要條件。AIVA在學術藝術教育之余,也始終堅持踐行公共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今天AIVA榮幸地宣布,將與上海知名公共藝術教育平臺ARTPASS于2020年2月聯合推出《藝術與心理學》課程,2019年12月28日將在AIVA帶來首場公開課。
ARTPASS是誰?
ARTPASS集合了藝術、教育、哲學、心理學的專家團隊和年輕學者,帶來知識性與趣味性平衡的跨學科美學課程。
“何事最難為?”
泰勒斯:“認識自己。”
——《哲人言行錄》,卷一。
“認識自己”,原刻于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
這是一個為了消費而創造節日的時代,一個販賣焦慮的時代。生活其中,我們難以分清自己有哪些渴望是真實的,又有哪些需求是消費主義編造出來的,還有哪些愿望看似被滿足、實則被壓抑:如同馬爾庫塞所說的無力改變現實的“單向度的人”①。
《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1908年,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
馬爾庫塞給出的解藥是藝術。只有藝術與審美解放可以喚醒人性深處的感性沖動、沖破壓抑的牢籠。通過美學與藝術對話我們的內心,認識自己,是此次跨界課程《藝術與心理學》為疲憊的現代人開出的一劑溫暖良方。
《太陽》,愛德華·蒙克,1909年,挪威奧斯陸大學
12月28日,AIVA×ARTPASS《藝術與心理學》將開設公開課,為你呈現六組藝術史中的重量級作品并配合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知識。提升藝術鑒賞力同時更好的了解自我, 正值新一年將至,做出更好的New Year Resolution。
LOOK AT YOURSELF
自拍·自畫像——看看我們
《28歲自畫像》,阿爾布雷希特·丟勒,1500年,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畫中題:“我,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在此用永恒的顏料記錄自己28歲的年華。”
我們每天創造大量自拍,并在社交網絡上傳播。在相機發明前,這一觀察、記錄自己的行為由繪畫代替。然而西方藝術史上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自畫像直到丟勒于公元1500年完成——在這張直視觀者自畫像中,畫面不具備肖像性,沒有附加意義,畫家審視、表現的是純粹的“我”,旨在表達其自身對自我的理解和顯現,畫面透露著強大的尊嚴和意志。
馬賽克鑲嵌基督像,公元6世紀。丟勒之前往往僅有基督像采取正視構圖。
丟勒實際上標志著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個體的覺醒和發現之旅的啟程。而什么樣的人得以創作這般自畫像?我們將通過埃里克森②的人生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以及拉康③的鏡像理論來探索丟勒創作自畫像的歷程。
FINDING LOVE
吻——愛與親密關系
隨著自我認同的初步建立,在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中,下一階段人們往往會面對親密關系的挑戰,而充分了解自我的人可以更好地融入一段愛情。對他者的渴望深沉地鐫刻在人的內心。
《吻》,奧古斯特·羅丹,1901-1904年,倫敦泰特美術館
在兩個驅散了彼此孤獨的人之間,吻是最能傳達愛意、含義最微妙豐富的行為。羅丹的《吻》取材于但丁《神曲》中 Paolo 和 Francesca 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扭轉的肢體、傾心的神情,兩個惺惺相惜的人兒因為靈魂的吸引而留下了這溫柔的初吻。
輕撫的手、書頁都暗示著愛情知性與靈魂的一面,而非單純的愛欲宣泄。
這幅作品可以說是發展心理學的權威,羅伯特·斯騰伯格④提出的“愛的三角模型”中 Intimacy/親密元素的最佳體現。如何運用這一模型幫助你尋找愛情的平衡,課堂上老師將給出小貼士。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55, Tate Collection
EROS, EROTICISM
情色——藝術解放愛欲
如果說羅丹的《吻》中的書本強調了柏拉圖式知性的愛與親密,那雕塑赤裸的人體就反映了暗處燃燒的肉欲。不要害羞地挪開眼睛,在希臘神話中愛神 Eros 是世界的起源,弗洛伊德⑤也認為性是人深處的驅動力——事實上,某種程度上,文藝復興的歷史乃至整個西方藝術史,就是一部情色史。
《維納斯的誕生》,桑德羅·波提切利,1486年,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畫面中紛繁的花朵暗示了什么?
來看這幅《維納斯的誕生》。柔發勾勒出優美的削肩,好似浮在空中,一旁的披肩不知是要圍上還是剛取下,顯得欲遮還羞。這位掌管性愛、快樂、生育的女神代表了歷代藝術家理想之美的結合,欲望的結晶。
《沉睡的維納斯》,喬爾喬內、提香,1510年,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美術館
為何維納斯代表的情色與生命在文藝復興如此頻繁地被贊美?課堂將回溯中世紀女性被視為誘惑、罪惡的歷史,再介紹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一同了解藝術打破壓抑的過程。
WHY DREAMS ?
夢與潛意識——精神分析
也許你已經發現,不論是《吻》還是文藝復興的《維納斯的誕生》,都暗含一個尖銳的對抗:人類的本能欲望與道德倫理的致命沖突。這種沖突同樣體現在位于弗洛伊德人格結構核心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冰山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自我”對潛意識的壓抑和對道德的服從。
《偉大的自慰者》,薩爾瓦多·達利,1929年,馬德里國家藝術中心雷索非亞博物館
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如達利深受此種理論影響。他在反應沖突和壓抑的同時,進一步表現了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欲與恐懼,意圖抵達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而既然潛意識可以不受壓抑地反映在夢中,達利就選擇了用夢的語言作畫:“沒有理性控制、道德顧慮或美學約束”。
左:《記憶的永恒》局部,薩爾瓦多·達利,1931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右:《夢中的風景》局部,保羅·納什,1936-1938年,倫敦泰特美術館
用夢的語言去畫不等于直接畫夢,二者有重要區別。個中微妙,課堂將為你詳解。
通過藝術了解夢的語言,有著你可能沒有想過的現實意義。每天都做的夢,是一本最真實的私人日記,提醒你自己的狀態是焦慮還是平靜。即使醒來后只剩吉光片羽,我們仍然可以借用超現實主義的方法,一窺自我內心的深底。
WHEN WE WERE KIDS
返璞歸真——藝術與童年
除了性,在超現實主義反叛、標新立異的藝術語境中,還有一個傾向,即童年記憶的再現(比如達利畫作中反復出現的沙灘);事實上不僅如此,在現代主義誕生之初,仿佛一場藝術的返璞歸真之旅就已啟程:種種質樸、粗礪、孩童般坦誠的語言應運而生,這其中有何種因由和奧妙?
《老人像》,保羅·克利,1922年,巴塞爾美術館
保羅·克利是最早于兒童作品中發現真實、力量、生命力的藝術家之一,也是上述藝術語言最早的締造者之一。他意圖創造一種簡單有力、深刻樸素、抵達靈魂深處的藝術,“讓神秘古老而不可見的事物顯現。” 像個孩子一樣以直接的方式觀察和思考,他用最簡單的點、線、面以及封閉/敞開的圖形,不被形體束縛的色彩,表現愛情與死亡甚至是不可言說的境遇。
《熱烈追求》,保羅·克利,1939年,哈佛藝術博物館。一個以兒童化語言反映愛情的焦慮和渴望的典型例子,其過程中力比多的釋放燥熱而洶涌(Hot and Wild)。
克利的創作方式和理論建構其實反映了人類認知的基本過程,數十年后,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⑥的認知發展論和兒童心理觀與其遙相呼應。而這些理論的基礎模式:“同化”“調適”“平衡”等等,如何適用于普遍意義上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與作品的關聯又展示了現代主義怎樣的內核?課堂將以多幅作品詳細解答。
《節奏》,保羅·克利,1930年,蓬皮杜中心。這件作品目前在上海西岸美術館《時間的形態》展覽展出。
ART AS THERAPY
藝術的慰藉
《圣維克多山》,保羅·塞尚,1887年,考陶德藝術學院
我們如何駐足站在一幅畫前凝視,內心深處震顫?不同的人定會給出不同答案。然而不論從藝術中獲得怎樣的慰藉,其實都有著共同的基礎和出發點,即藝術的基本語言、藝術的形式,以繪畫為例:線條,色彩,筆觸,其建構的形體和構成。這些語言怎樣讓人得到慰藉?審美事件又怎樣僅僅通過對藝術品的觀察而讓人心神愉悅或感動不已?課程將借助阿恩海姆⑦的藝術心理學理論走近塞尚的作品。
《有花瓶的靜物》,保羅·塞尚,1895年,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塞尚的出發點是拋棄轉瞬即逝的印象主義,創造“如博物館中的作品般堅固的繪畫”。他的作品中變形的架構、簡化為幾何的萬物,多視點透視等等現代的外殼下,實則包裹純粹的寧靜和源源不絕的時間,那是一種古典精神,隱藏著藝術之所以慰藉靈魂的最終秘密。
①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美籍猶太人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
② 埃瑞克·埃里克森(1902-1994)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
③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國作家、學者、精神分析學家,也被認為是結構主義者。
④ 羅伯特·斯騰伯格(1949-)美國心理學家,耶魯大學教授。
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⑥ 讓·皮亞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
⑦ 魯道夫·阿恩海姆(1904-2007)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人物。
本次《藝術與心理學》公開課從認識自我出發,經歷了愛與吻、情色欲望、夢境語言、純真童年,探尋到藝術之于心靈的秘密。在90分鐘內帶你領略我們如何呈現藝術與心理學之間的關聯與微妙,讓我們一起在藝術中得到慰藉。
/主 講 人/
金 休 默
青年藝術家
ARTPASS藝術與心理學主講人
多元文化背景,跨界攝影、繪畫、藝術史、哲學。
堅信藝術是生命深處美德與自由之結晶。
/ 時 間 /
2019年12月28日 14:00-15:30
/ 地 點 /
AIVA 國際視覺藝術教育
上海市靜安區陜西北路688號5-6樓
/ 即 刻 購 買 /
雙人同行 更享優惠



